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搜狐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李麻花
《1》
这几年,武夷岩茶的发展势头那叫一个猛,就跟坐了火箭一样,“蹭蹭”往上蹿。
在茶圈里那是混得风生水起,成了不少茶友日常必不可少的口粮茶。
但凡对岩茶有点了解的人,肯定都听过老丛水仙的大名。
它就像岩茶界的一位资深老前辈,凭借着那独特的丛味和醇厚的口感,在茶客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展开剩余87%可奇怪的是,同样作为岩茶里备受关注的肉桂,却鲜少听到“老丛肉桂”的说法。
在市场上,各种肉桂产品琳琅满目,什么牛肉、马肉,宣传得热火朝天,但就是不见“老丛肉桂”的身影。
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难道肉桂就没有资格拥有“老丛”这个荣耀称号吗?
今天就来聊聊,同样是岩茶,为什么有老丛水仙,却没有老丛肉桂这个谜团。
《2》
肉桂属于灌木,树龄有限,无法达到“老丛”的标准,这一点与水仙有着明显区别。
水仙是典型的小乔木品种,在分类上天然具备长成高丛、老丛的潜力。
通常来说,乔木类茶树若未经人工修剪或刻意矮化,树形会自然生长得比较高大,与灌木类茶树低矮丛生的形态截然不同。
随着树龄逐年积累,这类乔木茶树能慢慢长到令人仰望的高度,其中树龄满30年以上的可称为高丛。
而要达到老丛级别,则需要树龄满60年以上,这是岩茶圈公认的标准。
而肉桂之所以不存在老丛,核心原因在于它的种植历史较短。
在建国前的漫长岁月里,肉桂在茶界几乎名不见经传,仅在少数区域有零星种植,产量寥寥无几,远未形成规模。
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随着岩茶产业的发展,肉桂才凭借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被广泛关注,进而得以大面积推广种植,正式迎来了种植史上的“春天”。
从时间上仔细推算,即便是最早一批规模化种植的肉桂(假设始于1970年代初),到如今树龄也仅有四十几年。
以60年的老丛标准来衡量,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。
相比之下,水仙作为闽北地区自古以来的当家茶叶品种,种植历史已延续数百年,符合“老丛”树龄标准的茶树多不胜数,单是慧苑坑一带,随便走走就能看到成片的老丛水仙。
而肉桂由于种植历史的限制,符合60年树龄的茶树几乎没有,因此在岩茶圈,“老丛肉桂”这一说法从根本上就站不住脚。
《3》
肉桂之所以难成“老丛”,根源在于其灌木属性。
作为灌木类茶树,肉桂寿命有限,先天就不具备成为“老丛”的条件,更没法借此名号蹭热度。
从植物特性来看,灌木类茶树即便不修剪、任其自然生长,也长不成参天大树,寿命也远不及乔木。
这一点,在茶山上对比水仙与肉桂时会看得格外清楚。
无论是水帘洞、慧苑坑的老丛水仙,还是鹰嘴岩、倒水坑一带的水仙,普遍身形高挑,树形以细高为主。
而肉桂则不同,比如牛栏坑的肉桂,因各家茶园管理方式不同,有的修剪、有的自然生长,高矮参差不齐,但整体比水仙更“矮胖”。
树种差异还影响着两者的风味潜力。
身为灌木的肉桂,即便拼命生长,也无法形成乔木类茶树独有的木质气息,更酿不出老丛水仙那种鲜明的丛香。
可以说,从品种基因来看,肉桂从出生就没有修炼成老丛的“入场券”。
此外,树龄对两者风味的影响也天差地别。
树龄稍长的肉桂,茶味变化远不如老丛水仙明显。
在山场环境相近的前提下,普通水仙成长为老丛后,茶汤的醇厚饱满度会大幅提升。
但老树肉桂与普通树龄的肉桂相比,茶汤醇厚感的差距并不显著。
因此,肉桂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山场与工艺上。
像正岩山场的肉桂,先天积累的内在养分和风味充足,再加上精湛工艺,制成的茶往往醇厚绵柔,刚柔并济,这才是核心魅力所在。
《4》
虽然肉桂不存在老丛,但树龄较长的老树肉桂仍有独特性。
岩茶圈虽不提“老丛肉桂”,却有“老树肉桂”的说法,部分树龄达三四十年的老树肉桂,茶汤风味自带一种独特风骨。
在香气上,老树肉桂的桂皮香更显老辣。
作为岩茶肉桂的标志性香气,桂皮香不同于常见的花香、果香,带着独特的香辛气息,类似炖肉时用到的桂皮调料味,却比天然桂皮更柔和。
这就像烹饪时用的老姜,比嫩姜的辛辣感更醇厚,老树肉桂的香辛气也因岁月沉淀,少了新树的张扬,多了几分沉稳的穿透力。
茶汤里的辛辣感是老树肉桂的另一亮点。
这种“辣”并非像辣椒那样刺激,而是茶汤咽下时,喉间泛起的一丝清劲,如同轻柔的按摩,又带着细微的抓挠感,层次丰富且不突兀。
通常,这种辛辣感会在茶汤泡至尾水时逐渐凸显。
当醇厚感减弱、汤水对舌面的包裹感下降后,藏在深处的辛辣劲道便慢慢浮现,每一口都透着越品越足的过瘾感。
相较于年轻树龄的肉桂,老树肉桂自带一种“阅历感”。
辛辣感更强劲、更突出,辨识度也更高。
可见,岩茶的风味组成永远是多元化的。
树龄、品种、山场、做青、火功等,方方面面都会对岩茶风味产生转变。
《5》
肉桂是灌木,水仙是乔木。
二者本就分属不同品类,肉桂自然没有水仙那样的“老丛”概念。
落到买茶这件事上,其实无需被太多名头困扰。
就像有人说的,当市场上的茶叶被冠上各种繁复前缀时,反而容易让人迷失。
与其纠结“老丛”这些标签,不如回归最本质的判断。
茶汤入口是否顺滑,香气是否清正,韵味是否持久。
毕竟,无论何种茶类,何种树龄,能经得住味蕾检验的品质,才是最该看重的。
那些花哨的概念终会褪去,唯有实实在在的好滋味,才能让一杯茶真正留在心里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发布于:福建省10倍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