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热映,南京市民近期掀起一股家族户籍档案的“寻根热”。“我第一次看到爷爷十几岁的样子”“我太爷爷就是当年的幸存者……”一张户籍卡、一张相片成为跨越时空的血脉印证,不少市民通过查档目睹了从未见过的祖辈影像。
\n31日,上游新闻(报料邮箱baoliaosy@163.com)从南京市档案馆获悉,自该电影上映后,民国(时期)档案查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“太多人来查了,我们建议市民先确定好被查人的两条基础信息,以提高查询效率。”
\n杨思娴查询到的爷爷和太爷爷的民国档案。受访者杨思娴供图
\n“这是我太爷爷杨宗禄,这是我爷爷杨世森!”28岁的南京市民杨思娴颤抖着指尖,轻触着两张户籍卡。80年前的登记照,照片上的青年梳着整齐的寸头,眼神清亮;另一张户籍卡上的职业用娟秀的小楷标注:电灯匠;出生日期写着:民国前20年(1892年)。
\n清晰度远超想象的照片和毛笔手写的户籍登记信息,让杨思娴新奇又激动。她告诉记者,之所以要查档,是她看完《南京照相馆》后发现,电影里吉祥照相馆的原型就在夫子庙附近。“我爷爷住在长生祠,离夫子庙很近。我就想,他们当年会不会也在原型照相馆拍过照呢?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杨思娴查询到了两位祖辈的档案。“这是我第一次看到15岁的爷爷,第一次看到太爷爷。没想到照片这么清楚,当时我瞬间热泪盈眶。”
\n而这样的瞬间,近几日在南京市档案馆频频上演。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,自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后,本地民国户籍档案查询量远超往常,“来查的人太多了,多出我们的预料。年轻人网上登记查询,还有一些是带着老人口述的线索,跑来现场咨询。”
\n当时的档案还用三角形和圆记录着手指的斗和箕。网络图
\n当时的户籍档案不仅记录着姓名、职业,更藏着时代印记。记者注意到,社交平台上,网友们津津乐道着民国户籍卡上的一些小小细节——户籍人的左右十根手指,每根手指的斗和箕,都需在档案上用三角形和圆形标注清楚。不少网友好奇,和户主关系一栏显示的“戚谊”是什么意思?“亲戚情谊,表示亲戚关系。”大家恍然大悟,“这种户口关系说法,现在都快消失了吧……”部分查询到档案的网友,甚至开始了左邻右舍的认亲:“我们的爷爷奶奶住得好近!都住大板巷,会不会是邻居?一个77号,一个20号……”
\n档案无言,却承载着城市的血脉。市民乔女士接受采访时坦言,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看电影,查档算是“跟风”了这波社交平台的潮流。她告诉记者,她的曾祖父就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,世代在南京郊区种田。看到曾祖父当年的照片,乔女士很是感慨,“人生长恨水长东。我们后人能够得到庇护,仰仗先祖,更应该强壮自身。”
\n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,杨思娴也说,南京大屠杀她从小就听爷爷奶奶讲起,电影中的中华门、挹江门等地名自己再熟悉不过,甚至“城门城门几丈高”的童谣都会时不时在她耳畔回荡。“祖辈的照片,包括80年前的纸质档案材料能留存到现在,真的特别不容易。这都是普通人‘活过’的痕迹。很感谢档案馆!”
\n同时,南京档案馆工作人员也提醒,因近期申请查阅民国档案的市民人数实在太多,建议市民申请前要确定备查人1946-1948年间居住在南京主城区;名字、出生日期、居住地址、职业、父母或者子女名字等信息,至少要有两条信息正确才能快速查询到。“好多申请都不符合查阅条件,需要我们致电咨询核实。但即使增加人手加班加点也做不到当天申请全部确认回复。”工作人员透露,“现在确实查询的人数太多了,多到我们的系统维护人员一开始以为是系统中毒了。”
\n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
10倍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