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华尔街到华盛顿,到处都在吹一股“印度风”。那声音喊得震天响:十年之内,印度就是下一个中国!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来站台,预测印度今年增长6.4%,未来五年更是要冲到6.5%,把全世界都甩在后面。
这话听着真带劲。毕竟印度人口已经全球第一,超过14亿。一夜之间,人口红利这顶帽子好像从中国头顶,飘飘然落到了南亚邻居那里。“世界工厂”的王冠,似乎唾手可得。但真的就这么简单?这顶王冠,是能说戴就戴的吗?
谁在背后敲锣打鼓
你把这些漂亮的数据和乐观的预测扒开看,会发现这台全球大戏背后,站着个总导演。这股热潮的真正推手,说白了,就是美国的战略需要。过去那种“中美夫妻店”的模式玩不下去了。眼看中国产业链噌噌往上爬,美国急了,它必须赶紧找个新的、块头够大的制造业基地,好继续撑着国内的消费,撑着美元的场子。
于是,印度被一把推到了聚光灯下。西方的媒体、智库、专家,开始玩命地吆喝,什么“印度制造业黄金十年”都喊出来了。他们那套逻辑简单粗暴:给印度砸钱、给订单,就能把那十几亿人变成红利,完美复制中国的奇迹。这场全球范围的大合唱,与其说是客观分析,不如说更像一场服务于地缘政治的“造神运动”。
光有人头还不够
很多人想得太天真了。以为一个国家只要年轻人多,就能自动拿到“人口红利”,就能轻松当上“世界工厂”。这真是把全球制造业的心脏想得太简单了。想戴稳这顶王冠,你起码得有三根定海神针:扎实的工业底子、好用的人才,还有超强的国家执行力。
你回头看中国的路。改革开放前,中国就已经攒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。从军工到重工业,家底是有的。后来接全球的产业转移,是从1干到10,不是从0开始。再说人,关键不是人多,是人“好用”。一场全民扫盲和九年义务教育,给后面的工业化准备了几亿懂技术、守纪律的产业工人。这才是数量和质量的王炸组合,是真正的“人才红利”。
最后是国家的力量。那张四万多公里的高铁网,不只是交通工具,它代表着一种能力,一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,把整个国家商业成本压到最低的恐怖执行力。这三根柱子,一根都不能少,它们一起撑起了“中国制造”的奇迹。
理想丰满现实打脸
现在,你拿这三个标准往印度身上一套,那画面就有点尴尬了。首先,工业基础这块,是“先天不足”。如果说中国是从1到10,那印度制造业基本就是从0到1。到现在,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也才16%。这差距有多大?看看他们的军工就知道了。国产的“光辉”战机,国产的步枪,性能一言难尽。这背后,是整个国家制造业基础的虚弱。
更要命的,是那些看不见的枷锁。种姓制度在法律上是废了,但它的幽灵还在社会上飘荡,影响着就业、教育,像一堵无形的墙,堵死了社会阶层的流动,也憋住了生产力的释放。名义上免费的教育,底层人根本享受不到好的资源。结果就是劳动力看着多,但能用的没几个,技能水平和产业需求完全对不上号。
再看看营商环境。世界银行排名,印度63位,中国31位,差距一目了然。官僚主义、腐败、政策天天变,是投资人的噩梦。中央和地方天天扯皮,一个政策下去,执行力大打折扣。你看看他们那落后的公路、铁路、港口和电力就懂了。更让外资心寒的是,印度有“杀猪盘”的传统。从可口可乐到小米,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,给全世界的投资者都上了一课。这种做法,等于是在自断财路。这些结构性问题已经开始反噬经济了。今年第二季度,印度GDP增速已经掉到5.4%,创了七个季度以来的新低,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。
结语
所以,结论已经很清楚了。印度,不会是“第二个中国”。它的历史、社会、发展逻辑,跟中国完全是两码事。硬要把“世界工厂”的模子套在它身上,既是对印度的误读,也是对世界经济的低估。
当然,这不代表中印之间就是你死我活。大家都是金砖国家,都是上合成员,合作的地方多着呢。去年双边贸易额都破千亿美元了,说明生意还是要做。尽管有些矛盾,但未来一定是竞争加合作的模式。
印度自己,也在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比如,它要搞可再生能源,目标定得很高。它要走的,是一条“第一个印度”的路,而不是“第二个中国”的路。对我们来说,真正该警惕的,不是一个模仿中国的拙劣学生,而是一个走上自己独特道路,充满活力的邻居。我们是时候用一种更务实、更平等的眼光,去看待这个正在崛起的邻居了。
10倍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