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熊禹
近日,有网友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:聊天记录里分别搜“竟然”“居然”这两个词,基本不会有人把这两个词混着说。随后,好奇的网友们,也纷纷晒出聊天记录“铁证”,发现这竟然/居然是真的:说“居然”的人居然只说居然,说“竟然”的人竟然只说竟然。由此,人们被打趣地分为了“居然人”和“竟然人”。
其实这说不出来有什么道理,只是一种语言习惯。当然,也有很多分析,指出这两个词里的细微差别,比如“居然”语义相对较轻,更口语化;竟然则语义相对更重,带有惊讶,甚至略带负面的情绪云云。但平心而论,大多数人在使用之前根本不会认真辨别。
不过这种现象,是人们的一种偶然发现,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坚持。这种坚持就如一种DNA,没有道理,但就改不了。
别说普通人,大作家也是这样。就像鲁迅那句“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”,这一句如此特别,以至于成了一种作家的符号。只要类似的句式一出现,人们就会会心一笑,这是一种“鲁迅体”。
普通人用“居然”或“竟然”,固然谈不上一种风格,但至少那是属于他自己的语感坐标。哪怕只是一个词的偏好,也像在语言的浩瀚海洋里,立起了一面小小的旗帜。在算法能精准模仿句式、预测语气的时代,这样的微小坚持,或许是语言层面的自我确证。
在今天的AI时代,至少在语言层面看,AI最大的问题就是“不坚持”。比如随便给AI扔一句话,“他XX没来上班”,问AI这里是用“竟然”还是“居然”,AI往往会给你一个所谓“最优解”。而当你质疑它,它又会迅速转向,“你说得对”。
这或许是AI产品的设计逻辑,目的是让用户满意。但这也体现了AI的一个固有弱点,它是自信而摇摆的,它会给出它的道理,也会赞美你的道理,它总是左右逢源的。
而人却相反,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,是不讲道理的。人不分辨,只相信直觉。这是一种“超理性”。但正是这种“超理性”,成了AI无法取代的部分,AI可以分析语法、模仿语气,可以按照所有你想要的风格尽可能地迎合。
但AI却无法拥有那种来自心底的偏爱——对一个词的执念、对一句话的节奏感、对某种表达方式的“就该这样”的笃定。那不是算法能优化出的结果,而是生活、经验与情绪共同沉淀的语言本能。
这或许也应该为人们的语言使用、语文教育留下一些启示。比如,过去一些语文试题就引发过不小的争议,文章的作者却做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题;一些作者也对题目中“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”,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。
这些事件,或许也是人们不经意地陷入了AI式的陷阱,追求“一致”的答案,“迎合”出题者的心思。而忘了一个事实:语言运用可能是下意识的,没有道理,只是作者在某一瞬间的感觉、语气、节奏与心情的自然流露,早已消解了所谓的“深意”。
那么在这个AI时代,语文教育的一个目的,或许就是教会人们“坚持”了——坚持那一点主观的语感,坚持对语言的自我理解,坚持不被驯化的表达欲,有勇气挑战由无数代码给出的“标准说法”。
“居然人”和“竟然人”的区别,可能也不是语法问题,而是一种微小而倔强的人类印记。它不需要被规整,也无法被训练。那一点点任性,正是我们仍然“是人”的证明。在技术化的空间里,这已经变得可贵了。
10倍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